Hysteresis,以我所知是由物理學借來的用字,下文我會以「衰退後遺症」(或簡單「後遺症」)代為稱之。重量級宏觀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及Larry Summers,加上IMF的首席經濟師研究助理Eugenio Cerutti 係2015年為IMF合著一份工作論文《Inflation and Activity – Two Explorations and their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其中一個論題就係衰退後遺症。

歐美經濟係金融海嘯後增長明顯無法回到衰退前嘅增長趨勢,問題係呢個情況係各地經濟嘅歷史中係例外定係常態呢?三位重量級學者嘅研究就整理左23個先進國家自1960年以來嘅經濟增長數據,觀察衰退過後會否經常出現「後遺症」。

數據顯示60年代至2010年期間計有122次衰退。為確保數據真係反映後遺症問題,三位先作數據整理 — 首先,排除衰退出現前兩年嘅經濟數據,以免經濟增長的趨勢受泡沬問題扭曲;如果衰退前嘅增長係同不尋常信貸急增(例如債務對GDP比率年增長達10%)同時錄得嘅話,就會排更多年度嘅經濟數據。之後他們就會利會排除了嘅兩年(或更多)再之前四年嘅數據(即T-6至T-2)推算經濟增長趨勢,並以之與衰退後嘅增長趨勢作比較。

圖中藍綫就是利衰退前六年至衰退前兩年嘅增長趨勢,再延伸推演出嘅「假如無衰退嘅話個經濟增長」嘅估算;黑綫則為實際出現嘅經濟增長。如果衰退後遺症係真嘅話,就會出現上圖黃色區域。如果衰退後經濟不單無法補回衰退帶來嘅打擊,甚至令增長愈來愈慢,黃色區域就會愈來愈闊。

下圖為美國自1960年嘅增長走勢,圖中黑色虛綫就係多次衰退前嘅經濟增長原有趨勢。可以見到,多次黑色虛綫較代表實際經濟增長嘅藍色實綫為高,即係話後遺症問題不時出現。

另一個觀察「衰退後遺症」嘅方法就係睇下衰退後個Output Gap有幾大。Output Gap嘅計法係將衰退前嘅增長趨勢減去實際增經濟規模數字;如果Output Gap為正數,亦即係衰退後經濟未能回歸原先嘅增長走勢,出現左後遺症嘅問題。

Blanchard等計算Output Gap嘅方法,詳細黎講係將經濟增長趨勢推算出的經濟增長規模,減去衰退後第三至第七年嘅平均經濟經濟規模,如果得出正數Output Gap,就顯示有衰退後遺症。

下圖為研究數據結果,四格顯示的為在不同調整數據方法下Output Gap嘅分佈。可以見到在不同數據調整方法下,正數Output Gap都為最多數出現的結果。

按照三位學者嘅計算,數據中高達70%嘅衰退後,都錄得正數Output Gap,而33%嘅衰退更出現Output Gap愈來愈闊嘅情況,即係後遺症不但令經濟無法補回衰退嘅打擊,更令經濟增長速度較衰退前更慢。

衰退理論上可以帶來上述嘅後遺嘅解釋,可以係衰退令大量勞工完全退出勞動市場,影響自然失業率;又或者衰退令企業減少投資科研,令生產力增長趨勢下降,亦可部份解析後遺症。

但Blanchard等都指出,呢啲理論都唔可以係在實證上充分解釋後遺症的情況。更難解析嘅,係衰退後出現增長率較之前更低嘅情況(即Output Gap愈來愈闊)。因為理論上只會係經濟嘅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長率永久下降,Output Gap愈來愈闊先會才會出現。數據反映嘅增長率下降幅度太大,TFP增長率下降呢個理由難以解釋大部份個案。

三位學者就猜想係咪有其他因素令「後遺症」出現,其中一個合理嘅理由係部份衰退唔係由需求減少造成,而係由供應因素引致;例如油價急升,而實質薪酬普遍在短期難以改動,就可能可引發衰退;另外,亦可以因為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問題,導致短期的金融崩潰,都可令生產減少,帶來衰退。

數據顯示,與油價急升同時出現嘅衰退,有高達90%會錄得後遺症,較一般為高,而76%更是錄得Output Gap愈來愈闊。同金融危機相關嘅衰退中,有83%會出現「後遺症」﹐並有35%會出現Output Gap愈來愈闊。換言之,可能衰退後嘅經濟規模未能追回原來經濟增長趨勢,只係因為供應層面的因素有所改變,唔係所謂嘅「後遺症」問題。

可惜呢個仍未係完整嘅答案。

簡單嘅供求關係圖顯示,需求引致嘅衰退同時會錄得價格下降,而供應所致嘅衰退則會引致價格上升,所以三位就再以衰退時物價上升定係下跌來,再劃分衰退係需求或是供應所致作分析。結果發現,錄得物價上升嘅衰退之後,有73%機會出正數Output Gap,即係確實有部份情況唔係後遺症問題;但另一方面,錄得物價下降嘅衰退,亦有63%機會出現正數Output Gap,即係需求引致嘅衰退,有三分二機會錄得後遺症問題。

Olivier Blanchard係年多前接受Econ記者專訪時就指,「衰退後遺症」目前仍只係理論階段,「政策制定者作經濟規劃時,應該只當衰退後遺症有兩成機會係真有其事,唔應該百份百相信將個理論當真。」

「但作為一位經濟學者,我正努力進行有關嘅研究。」Blanchard續說:「係呢類研究當中,微觀數據係至關重要。個別有趣嘅研究正試圖理解長期失業點樣令人退出勞動市場;亦有啲研究探討衰退同科研發展嘅關係,亦相當有趣。」

「我嘅目標係將衰退後遺理論由只有兩成可信程度,提高至50%可信。」Blanchard指。

其實衰退有長期負面影響係好多普通百姓都理解嘅情況,點解經濟學者花幾十年時間去研究,但都係唔太肯定有無呢個問題?Blanchard答道:「例如話衰退令到多左人失業,甚至會因而自尋短見。呢啲都係衰退後遺症人所共見,係咪?但作為宏觀經濟學術,著眼點係個問題係整體數據上有無重要影響。有人自盡當然係極大嘅慘劇,但如果只有一個人咁做,對宏觀經濟又未必有影響。」

「所以,宏觀經濟研究就係要估算出到底衰退後遺嘅影響有幾大?估算有幾可信?後遺症有咩特質?係咪真係只係衰退之後先會出現?呢一系列嘅問題,宏觀經濟學都係無答案嘅。」Blanchard總結。

本文嘅英文版可以在此細閱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或 Patreon follow 我地
咁就可以最快咁睇到我地新刊登嘅文章。
Previous article銀行點解會發行Coco Bonds呢?
Next article點解聯邦儲備利率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