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觀察通脹率的動態,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估算出美國Phillips Curve,亦即是失業率與通脹之間的關係。
本文續《跟耶倫學宏觀經濟學研究 — 通脹是如何形成的》一文,請先行閱讀該文再繼續。
跟耶倫學宏觀經濟學研究 — 通脹是如何形成的 | EconReporter
基本的Phillips Curve如下:
先不要見到方程式就恐慌,其實這個方程式好簡單。
簡單來說,在Phillips Curve的框架下通脹率是建基於
1) 美國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的距離(可理解成Output Gap);
2) 通脹預期;
3)入口通脹;
這三大因素,而Blanchard在文中就主要想探討 1) Output Gap 及 2) 通脹預期,與通脹率之間的互動,亦即是方程式之中的「θ」及「λ」兩者。
在Phillips Curve的框架下,「θ」亦即是Phillips Curve的斜度,而「λ」則會理解為令整條Phillips Curve左右移動的因素。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比較簡單的Phillips Curve斜度,按Blanchard整理的數據,自1960年以來美國的Phillips Curve斜度如下:
可以明顯見到,美國的Phillips Curve愈來愈平,斜度由60年代約0.4,至70年代升至0.7,及後一直下降,至現在只有0.2。亦即是通脹率對於美國的Output Gap變幅愈來愈無反應,如果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的差距擴闊1%,通脹率就會減少約0.2%。
要留意Phillips Curve是反向的關係,上圖只是將負數變成正數,以更易理解。簡而言之,美國的通脹率對失業率的轉變,反應愈來愈低,亦即是耶倫提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