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寫一些有關本土經濟產業的文章,所以開設一欄名為【#HKDream】來作一系列有關本土產業的文章,而好榮幸係容總穿針引線下我認識到方欣浩Arnold ,並找到他成為創欄嘉賓。

Arnold 有多重身份,例如係國際特赦組織研究員、準博士、輔仁作者等,不過今次我最有興趣的是其獨立音樂人的身份。

而本欄希望可以試驗一些新媒體模式,今次試做「一面聽一面睇」的體驗,以下為幾首Arnold作品集《Weatherproof》的歌作為背景,希望你會按下這個Play制,聽住Arnold的歌看這個訪問,應該聽完就可以睇完的了。

------------------------

你應該看過Arnold 的文章《音樂人是怎樣被輪姦的》(未睇仲唔去睇!!),他以潮文的手法控訴網友翻版其音樂,放上網免費下載。相信看過該文的朋友都會對Arnold 有很深的印象。

我跟他說想做一個有關Music Streaming對獨立音樂人這產業的影響嘅訪問,他非旦一口答應,更說自己以Music Streaming推歌方面是新手,要找位朋友來做訪問才可令件事更全面,這位朋友就是網上獨立音樂雜誌BitetoneEdwin

要知道Anrold 說自己不熟路,根本是自謙,他可是做了獨立音樂上10年的資深人仕。而Edwin是我認為本地最好的獨立音樂雜誌的搞手,對這業界絕對有深入的認知!有了兩位專家在場,我結果可以問到的不只是互聯網的影響,更是獨立音樂的生態!

───────────

訪談開首,先來點熱身問題。

「到底Internet是否真的可以幫到獨立音樂人的發展?還是這只是個Urban Myth?」

雖說是熱身,Arnold 給予的仍是個詳解,亦為歷年來Internet與本地獨立音樂作一小回顧。他回想起剛起步時的Internet:

而家個互聯網,同嗰時個互聯網完全係兩件事來的 。首先,當時網上音樂剛剛興起,其實無咩幾多個音樂供應商,例如嗰時只有MP3.com,同埋滾石搞左個RockCola,其餘無咩幾多個。但問題係當這批網站唔再生存嘅時候,我地原來依靠這些平台的人,咪無左成個平台囉!

我當時係睇住mp3.com俾人買左,跟住我個Music Site就要『接埋』!

這就是Internet與獨立音樂人間微妙關係,前者雖可減少後者對大唱片公司的依賴,成為你「廣播」音樂的平台,問題是有幾多互聯網平台是長存的?

「變左之後都係出番碟,2003年我做左《Hardwood》這 CD Project。咁對音樂人黎講,其實做實體CD個Sense of Achievement(成功感)又好似大少少。但另一方面,就要面對另一樣壓力,就係銷量!始終係人地對你的投資,做得唔好大家都『無癮』,就算係Indie 唱片公司都好,其實要生存都好困難,即使係好有心想幫獨立音樂人的,其實好難圍到成本。所以變左我中間停左幾年,改在Myspace發單發嘅歌….」

MySpace??? 我都唔知幾耐未係香港聽過,心諗「咩香港有人用咩?」 ,而口中亦吐出:「你地真係會用 MySpace黎發歌?」這白痴問題。

「Myspace起初好勁的!不過最後MySpace都只係做左一兩年,大約係06-07年。跟住就到 Facebook興起左,Myspace又要『接埋』。用Internet發歌最弊就係呢個問題!」

結果Arnold無可奈何下,成為了資深「跨平台音樂人」。回頭看看,其實Facebook的持久力都算是長的啦。

「到我2011年嗰陣我己經發覺無任何Platform係適合做呢樣野,即係customize唔到我的需要,所以就算啦!我自己印啲卡出黎等人上網站Download。同埋到2011年時我做獨立音樂己經10年,有幾多觀眾(或聽眾)我知道,咁只要可以接觸到呢批觀眾就可以啦!

你可以講這是好消極的方法,但同時亦係一個好 Strategic(策略性)的方法。我唔要佢大,但我要佢準。

現在Arnold的發布渠道之一,就是他有上這張Card~  /攝:Cloud
現在Arnold的發布渠道之一,就是他有上這張Card~
/攝:Cloud
張Card的大頭,上面有QR Code你知點做啦~~ / 攝: Cloud
張Card的大頭,上面有QR Code你知點做啦~~
/ 攝: Cloud

作為歌手,發佈平台不停轉變(進化?)可以對其聽眾群的增長有負面影響。但若是一盤生意而言,現時用互聯網發布獨立音樂又是咪有效,甚至可取締唱片公司的工能? Edwin則覺得唔是咁簡單。

「我覺得係兩個方面,唱片公司係仍然有需要,佢個機制係有作用嘅,簡單講就係未係時候收佢皮囉。但互聯網就突顯左好多主流唱片公司或者分銷商的模式當中嘅限制同佢缺陷。

以前點解佢地可以做到咁大,係因為佢地控制了所有發放渠道。大氣電波佢地每年俾錢買左廣播時間,電視佢又係俾錢買左,當咩Q都俾晒佢地,咁大家點接收其他音樂。

互聯網出現就將件事變得民主化,唔係再係講個Contact(關係)而係講Content(內容),你(音樂人)只要個Content吸引到我,我就會睇。而依家同以前我地o靚仔時好唔同嘅係…..我地細個時係唔鐘意睇TVB 的,要走去睇MTV Channel。我記得個時我真係會等到凌晨12點鐘聽Heavy Metal的音樂,睇嗰啲Music Video。

真係要等ga 大佬~唔係你接觸唔到這些音樂。嗰時互聯網得56K (按:網絡速度,慢過3G上網),Amazon 剛剛推出啲CD link可試聽,咁我咪禁嗰Link不停loop嗰30秒試聽囉依家啲o靚仔o靚妹可就咁一click,然後 link完又再link聽唔同歌,成件事唔同左。」

OK,你睇到呢度可能以為Edwin係一個上左年紀的叔叔,係度講舊時。實情只係30出頭(好似係),成件事只係科技發展得太快,令到佢講以前啲野好似係講歷史咁。其實坐係我前面的Edwin係一個好有Heart的「成熟年輕人」,佢對音樂的衝勁明顯見到佢係年輕人,但對行業的了解則似個中年專業人仕。

所以成個情況係模式變左。點解我話唱片公司仲有佢存在嘅價值,係因為獨立音樂人去到某一個位置,都係需要有佢地。因為獨立音樂人無一個銷售渠道,無Network,而且都都仲係要靠唱片公司去投資錢落去,去同埋將音樂發放去其他地方。只係依家獨立音樂人生有左Internet,可以做到嘅野多左好多。」

當然,Internet 這會事,帶來的不只利,亦有弊。

Arnold 就半開玩笑的投訴:

「(用互聯網推歌)幾慘的,因為依家音樂要變得影像化,搞到我地好唔得閒~就算只係幾張slide,彈啲歌詞出黎,咁都要整的。而且我唔會咁hea的。

仲有就係互聯網傳遞訊息個本質問題。我自己會見到嘅,當我㨂一啲同時事關連的題材去寫,係會傳得快好多。但問題係,音樂係咪要做呢樣野?我又會覺得當首首歌都係為左有人聽而做這個題目嘅時候,藝術性去左邊呢?」

Edwin都同意呢個問題:

「我都想補充,啲Band真係可以有好多唔同類型嘅音樂,但而家好似得一種模式,你想爆就100毛style啦,(Arnold插口:最好有得笑下嘅) 又或者一開始已經有好商業嘅考慮。例如有女嘅就一定sell,又或者清新而家興啦,咁我隊band就要清新風,歌詞方面就要抵死好笑嘅,仲要講政治嘅,咁去做囉。問題係咁就變左個空間好窄啊。」

Arnold:「即係獨立都要沾染埋呢樣野,我就覺得好慘。」

這問題其實同香港樂壇大氣候有關,Edwin指香港的唱片公司都係諗點賺錢,無視唱片公司本身更重要的功能────推介好音樂。

「好似係美國好多時點解某啲音樂或樂隊會爆出黎呢?係因為嗰邊啲唱片公司嘅高層係真係鐘意音樂,有heart同有先機的,見到一啲野知道會爆。佢地的作用有少少係taste maker。

的確,外國就會有唔少獨立樂隊,可以因為唱片公司高層的識見帶領下,成功變成進入主流,令其音樂可以廣傳,

「這就是點解我話唱片公司仲有佢嘅功用。」

當唱片公司可以做到Taste Making,無疑可以為獨立音樂人帶來一個普及化的階梯,只要音樂做得好就可以。但本港音樂市場,仍是以90年代的捧明星方程式運作,只要樣不要好音樂,然後用銀彈作支援:

點解林峰咁紅?做出黎的 !唔係真的。佢有錢放落去佢咪出名,又所以而家咪死緊囉!我話香港個樂壇啊。而家呢樣野唔Work啦,以前90年代你咩野歌手你拎一百萬出黎實紅,而家拎一百萬出黎唔紅。」

Edwin解説。就是主流唱片公司沉醉於這種方程式,令樂壇單一化,某程度上亦影響獨立音樂的生態,因為只有「夠爆」才能給予音樂人足夠的生存空間。

「外國個機制就容易啲生存。好多外國獨立樂隊會用音樂做正職,然後做餐廳做副職,咁個邊﹙美國﹚最低工資高好多,加上做餐廳有貼士,貼士又夠多,佢地可以用份Part Time維持生活。」

當你生活到,就可以更投入做音樂,而且音樂人是想做好音樂,又唔是想發達,令外地的獨立音樂人的可更專注做好音樂。

這是香港做唔到的。

另一樣香港無的,是完整的獨立唱片業體制。在外國,不同種類的獨立音樂有不同的獨立唱片Label 做發行同支援的角色,而更重要的是音樂人可以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的音樂旅程可以走多遠。Edwin話:

「如果我玩實驗音樂嘅,我會簽實驗Label,我知我的唔會好似其他類型咁受歡迎,但我會有我嘅觀眾群,我會知道自己去咩地方玩有人聽。香港個問題就係你(獨立音樂人)根本唔知你嘅Audience係咩,咁你點揀?如果玩實驗音樂,我真係唔會知個出路係邊的!」

────────────────

Arnold Fang~ /攝:Cloud
Arnold Fang~ /攝:Cloud

另一方面,我其實相信Arnold算是另一種「成功」的獨立音樂人,他的「成功」在於他一直能維持創作音樂,又有穩定的職業,更快要完成博士學位。當然成功背後總是有因素的,Arnold的要領是知所進退。

「好多Band衝衝衝衝衝,衝完、搞完Release Party就唔知點啦,同埋可能已經無錢啦。但係件事唔係咁做。你首先自己知道有做到嘅時候,同埋做唔到嘅時候。係做唔到嘅時候要識得停。第二係要諗自己手上有幾多資源,唔只係錢,仲有時間同埋幫到你嘅人,睇住你有幾資源就做相應嘅野。唔好一度力衝晒佢,否則會乾溏。

唱片公司捧歌手就會一直Keep 住推碟,但Indie個世界想做得耐唔係咁,係你做下表演跟住停下,又做下表演創作下,跟住兩至三年又出一隻碟,可能咁嘅Speed會好些。」Edwin補充:「可能咁會了解自己的觀眾層面更多。」

而好多時獨立歌手出唱片,成績唔好可能會心灰意冷,成績好又可能出現高潮過後的空虛感,這時候需要的是自我調整,的確任何獨立的工作人任可會面對一個問題,就是能否好好Manage自己。Arnold:

「我做過四隻碟,去到第三隻我開始搵人幫手做,例如話會預錢拎出去做Mixing,咁叫做有個人分擔下,同埋可以做到Quality Assurance(質素保證)。到兩三個前我更加找左一個Indie朋友做我監制,變左有人Coach你,呢樣野好緊要,因為無論你有幾多經驗你都一定有盲點。」

----------

講完有關本土獨立音樂人的生態同心態,下一步就是回到大Picture講作為生意,互聯網對獨立音樂有咩改變呢? 呢個要等下半部的訪問內容了。

這星期會放到網上的了,唔想錯過便要跟進輔仁Facebook小記的Facebook了~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IMF話你知,美國加息路線圖會係點!
Next article「我隻唱片賣到去阿富汗!」 - 專訪方欣浩& Edwin@Bitetone (Part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