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完「喂細路,我地唔收毫子架」一文後,我就忍不住要為這文添上一個番外篇,這可能是因本人是一位認真的「毫子用家」。每次出門口前,我都會到「散銀盆」處拿起一手的散銀,然後我會認真點算,確保我手上有至少一個五毫、兩個兩毫及兩個一毫,我才會出街,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可在買東西時,用「準確」金額來支付,令毫子「幣盡其用」。
我說的:「管理家中的毫子,與管理一間公司一樣難。但同樣地管理得宜是可以為你賺到錢的。」
其實,毫子在市面上不受歡迎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美國也面對相同的問題。始終,在銀包電子化的年代,加上長年物價上升,毫子及散銀在先進國家的應用都受到討論。近年美國便有不少關於散銀的經濟討論,值得我們了解一下。
先說毫子帶來的經濟損耗。先要明自一個簡單的道理,放在「散銀盆」多年不動的散銀,某程度上等同向政府作出借貸,而且還不收利息。因為在貨幣政策的基本原理下,要穩定經濟便要維持穩定的貨幣發行,這是經濟學上重要的概念QTM的推算(QTM即 MV=PY 這恆等公式,說的是貨幣量乘以貨幣流轉次數,必定等如國民的開支總和,唔明的可以睇Wiki)。
假如有大量貨幣不再流轉,(即V大跌),將會拖累經濟,政府(或央行)便要增發貨幣(即增加M來穩定經濟)。當然,我相信大家的「散銀」存量不足以拖垮經濟,惟問題是政府會因為流轉的毫子減少,而增發新毫子,這批新貨幣實際上是政府的「隱性稅」,因為理論上貨幣量越多,每一個貨幣的實質價值(即買到的東西)會下降。故此,當大量散銀停滯在大家的家中時,某程度我們都在交額外的稅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