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係中美貿易戰陰霾下,又好似就快衰退,而市場亦開始預期聯儲局會再次減息。
一個基礎但重要嘅問題係,點解宏觀經濟學者同央行官員對「減息」嘅效用咁有信心,覺得「及早減息」就可以「預防衰退」?Byron (曾國平,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今次同Econ記者訪談入面就解釋減息抗衰退嘅幾個渠道。
減息可以令銀行貸款成本下降,更願意借錢出去。亦因此,市民更易借到資金作投資及消費。 減息令會資產價格上升,市民一方面覺得財富多左,更願意洗錢 ;另一方面,資產價格上升令企業及市民有更多抵押品借錢,更易借錢投資。 消費及投資上升,刺激整體經濟需求,都有助對抗衰退。
再諗深一層,點解聯儲局等一眾央行對使用「利率」作為經濟調控工具咁有信心? Byron指出,其實央行採用利率政朿只係近三十年左右嘅時,之前央行嘅貨幣政策真係用「貨幣供應」作為主要工具,而指導嘅思想就係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推崇嘅QTM理論。
QTM 理論基於經濟總收入必需相等總名義開支(MV=PY)呢個概念,再加上貨幣流通量及實質經濟生產兩者長綫穩定呢個假設,就會得出貨幣供應增長(或減少)會令物價上升(或下降)嘅推論,呢個亦成為貨幣政策對通脹控制嘅中心思想。
但點解之後會由「貨幣」政策(即以貨幣供應作政策目標)變成「利率」政策?因為貨幣需求係無法直接觀察,令央行要直接調節貨幣供應黎迎合需求有一定運作上嘅難度。
解決方法,就係直接調控利率,因為利率係貨幣供求均衡下嘅「價」,央行先劃定一個目標利率,再係背後實時調節貨幣供應黎令利率呢個貨幣供應「價格」持續達標,運作上較不停更變貨幣供應量嘅目標更清楚易明,亦因此利率慢慢成為貨幣政策嘅「工具」,貨幣供應嘅更變成為政策中嘅一個過程,唔再係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