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自然利率亦即是整個經濟體的均衡實質利率(Equilibrium Real Interest rate),當現實上出現的實質利率與這理論上的均衡水平一致,整體經濟就會達致全民就業,而通脹亦可維持在穩定的低水平。
甚麼是「Full Employment」?
理論上的答案,就是當失業率處於一個「不會令通脹加速的水平」,亦即是所謂的NAIRU — Non 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這個理論某程度上建基於Phillips Curve 理論,1958年William Phillips 的論文提出失業率與薪酬通脹有反向關係,之後被 Paul Samuelson 及 Robert Solow 推廣成為「高通脹可減低失業」的「經濟定律」。但到60年代尾,Milton Friedman及Edmund Phelps先後提出證據,指Phillips Curve並非經濟定律,只為一個短期經濟現象,因為短期內高通脹可令居民更積極消費,但長期則只會令居民將通脹預期提高。由於通脹率本身又會隨通脹預期上升,以高通脹政策「減低」失業,長遠而言只會出現惡性通脹,而無法減低失業率。
回說自然利率及NAIRU。由於短期內通脹可「減低失業」,但長期則只引發惡性通脹,故經濟刺激政策雖可減低屬短期現象的「週期失業」,但無法調低屬長期現象的「自然失業」(因為世界唔係完美,資源配對需時,總會有人在搵工,即係總有人在失業,故此自然失業率唔係零)。這裏推演出來,NAIRU大約等如「自然失業率」,而自然利率則是可以令現實失業率下降至「自然失業」水平的利率。
但亦要指出,自然利率概念最先由瑞典學者Kunt Wicksell於1898年提出,到近年再由貨幣經濟學大師Michael Woodford整合到現代理論,所以在貨幣經濟學中,自然利率亦常被稱為Wicksellian Interest rate。
如果經濟內的實質利率高於自然利率,就即是貨幣政策過緊,可能會令經濟增長減慢。所以由此理論看,貨幣政策寬鬆定過緊,並非單單睇名義利率接近零與否,而是看實質利率與自然利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