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度的Chicago Booth 網上Capital Idea 論壇,今個月就討論一個同商業學術本身有點距離的題目:

『消息人士』『獨家』新聞是否對社會無益?(Are Media ‘Scoops’ bad for society)」;副題則是「財經媒體無力警告大眾金融海嘯來臨(Financial media failed to warn the public of the 2007-10 crisis)」。

參與討論的兩位學者,分別為Central Europe University客座教授兼Pulitzer Prize得主Dean Starkman,及Chicago Booth 教授兼資深財經記者Guy Rolnik。他們對部份新聞媒體(特別是財經新聞媒體)依重「消息人士」提供「獨家」新聞的重要運作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批評:

Dean Starkman 著有《The Watchdog That Didn’t Bark》一書,書中的論述重點就是記者的工作不單只是「傳遞訊息」(Access Reporting),更有「深入報道」的責任,為大眾披露一般資訊背後的詳情,擔當「守衛者」(Watchdog)的角色。

他在討論中雖認為「消息人士」主導的新聞報道不能完全消失,因為這都是一個傳播資訊的工作,而這類資訊本身亦有其內在價值,例如可幫助投資者作決定;但不少媒體因為「獨家新聞」往往快靚正,成本效益甚高,所以例如CNBC及Politico完全以這類報道作其基礎營運模式;但當這類新聞太多,將令新聞行業變為協助精英階層傳蒙蔽大眾,情況是令人擔心。

Guy Rolnik對這類「消息人士」主導的新聞的看法則更為負面,他認為今時今日在互聯網令「獨家新聞」對某報館的價值大減,因為「獨家」一出,其他媒體只消數分鐘就已經可以刊出相同的消息,甚至是跟進報道;但在報館得益不多的同意,這些「消息人士」往往可以透過「放料」來與傳媒打好關係,到下一次這「消息人士」有一些負面消息時,就可以用之前「放料」種下的人情,令傳媒將報道扭到(Spin)對消息人士有利;結果在商業利益極速消散,社會利益不大的同時,潛在社會成本極高(例如可能令金融海嘯更易發生),社會整體得不償失。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美國經濟現況 用六張圖解釋你知(好似係)
Next article聯儲局Dot Plot的問題
Econ記者網站新聞團隊(絕大部份時間其實得一個人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