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有一篇相當有趣的報道,講及美國現行同時流通一美元硬幣及一美元紙幣,但因為美國人傾向使用紙幣多於硬幣,令聯儲局的存庫堆積大量一元硬幣,甚至擔心要多建存庫來應付,而推出一元硬幣的得益亦不及預期

根據我從Wiki的簡單了解,一元硬幣長年都在美國流通的,但在1981年開始停鑄新幣,直至1999年才再開始重鑄。而報道指,美國的Government Accounting Office(GAO) 在1990年代開始建議政府可以硬幣取替紙幣,其2000年撰寫的報告預計,「以銀代紙」的計劃將可為政府帶來每年5.2億美元的得益。

得益來源就是所謂的Seigniorage,中譯「鑄幣稅」。經濟學上政府(其實是央行)鑄幣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收入,政府只需支付鑄幣成本,就可以「生產」貨幣,再以貨幣換取產品/服務。

按報道提供的數字,鑄造一元硬幣只需2.1毫,結果政府可從中「創造」7.9毫的價值!

但當然,Seigniorage理論上的長綫代價,就是通脹上升。

而又由於硬幣的耐用性明顯較紙幣高,前者可使用30年而後者只5.9年,故轉用硬幣可以帶來不細的「間接稅收」。但另一方面,一張紙幣的成本僅為4.9仙,又令實際的得益大減,特別是在硬幣無被廣泛應用的時候。

目前美國政府仍堅持一元紙幣硬幣並行,令大量一元硬幣只存放在聯儲局內,總值13.6億美元的一元幣無在市面流通,結果聯儲局要支付儲存成本,又令生產硬幣的得益進一步下降。

出處:

Dollar Coin Loses Currency on Savings

The Numbers: Columnist Jo Craven McGinty explores the dollar coin-dollar bill debate and finds that the savings that could have been reaped by ditching paper in favor of metal has largely evaporated.

訂閱本網免費嘅Substack Newsletter,就可以不定期收到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Econ記者亦新設 Discord Server 去講無謂嘢同埋玩食字.....

留言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