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網訊】上次講到,美國都開始討論應否取消Penny(一仙)硬幣,之後收到網友留言指加拿亦取消了Penny硬幣,才醒覺到我走溜了這個絕佳例子,所以此文會再討論一下這例子。

Google曾就加拿大取消Penny而做了一個有關的Google Doodle作記念。

加拿大是在2012年3月公布取消Penny的計劃,到去年2月正式停止再鑄造Penny,但仍維持其法定貨幣地位,所有信用卡或存款卡作的交易會維持其小數點後兩個位的價格(如$2.24會維持正常收費),但在現金交易時商戶則可將之調整到最近的5仙($2.24會實收$2.25),至於所有回流至銀行體系的則會被取締。加拿大皇家鑄幣局表示,由於鑄造每個1仙的成本需要1.6仙,取消Penny可以加拿大每年節省1100萬加幣。

經濟學人的網站曾為這計劃作出分析,認為這1100萬加幣並非要取消Penny最主要原因,畢竟這金額只為加拿大每年GDP的0.0006%,真正要取締的原因是1仙的購買力大不如前,由1908年首次鑄造Penny至2013年,其實質購買力已經大減95%,相對下根本不值得市民浪費寶貴時間去處理硬幣。(有效地使用毫子硬幣是相當困難,這只要看看你家「散銀盆」內的硬幣有增無減便知)所以對社會來說,好像是利多於弊。

那香港又是否應該取消毫子硬幣?
———-

事實上,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鼓勵大家開始就取消毫子作討論,畢竟本港各大銀行處理毫子都要收手續費,令致商戶普遍不歡迎客人使用毫子購物,故實際上毫子的購買力某程度要比面值還要低。(一個買到東西的一毫總會較一個買不到東西的一毫值錢吧?)

WP_20140222_006
電車相信係市面上最易可用到毫子的地方。/ Cloud攝

上次已經寫過,發行新貨某程度如「徵稅」,而同時因毫子的流轉性低(即因為長時間留左係大家的「散銀盆」內未能轉手),又令金管局要增發毫子以維持其流通性,結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住製造經濟浪費及降低市民的實質購買力,是個不可輕視的課題。

———–

「散銀盆」/Cloud攝
「散銀盆」/Cloud攝

就這個議題,我專誠以輔仁經濟記者的身份向金管局查詢相關的資料。金管局發言人提供的數字指出, 現時香港硬幣流通總量約67億港元。當中10元硬幣佔13億元(1.3億枚)、5元硬幣佔20億元(4.0億枚)、2元硬幣佔16億元(8.0億枚)、1元硬幣佔11億元(11億枚)、5角硬幣佔3.7億元(7.4億枚)、2角硬幣佔2.3億元(12億枚)、1角硬幣佔1.7億元(17億枚)。

1毫與2毫的在本港總流通量約為4億港元,如果我們將他們取締,這四億基礎貨幣將要慢慢流出市場,但相信這不會為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金管局用其化貨值的硬幣替補是頗容易的。

論及取締毫子,則不得不提鑄幣的成本。可惜,金管局方面只願意提供這個答案:

「香港硬幣用銅、鎳、鋅或電鍍鋼鑄造,鑄幣成本主要視乎金屬成分和有關金屬當時的價格而定。」

這無礙是令大家難以在這個題目中作較詳細的討論。不過,事實上金管局亦明白到現時市民處理硬幣上的問題,雖然他們未有提出取締毫子硬幣,但就在去年10月就公布將推出「硬幣收集計劃」,將會以添置點算機改裝成車遊走港九新界,市民只消將硬幣投入車內的點算機,經核實後就即時取回同等值的紙幣,或為八達通作等額增值,可見金管局亦見有回收硬幣的需要。

當時金管局表示,有關計劃會於今年年中正式實行。而就我向金管局作最新進展的查詢,其發言人回覆指:

「金管局在2013年6月為『硬幣收集計劃』公開招標,並在2014年1月完成招標。被聘用的設計及服務供應商已積極展開各項的籌備工作,包括購置兩部大型貨車成為流動收集站、按嚴格的保安要求設計並改裝車輛、購置發電機及硬幣點算機、以及加裝供輪椅和行動不便人仕使用的升降台等,方便市民使用。 」

而發言人又表示,預計有關計劃可以在7個月內完成,再等通過運輸處的測檢,相信可以在今年9月正式執行。但問到有否為這計劃對本港經濟的效率推估算,金管局方面就只作一個官式的回應:

「流動硬幣收集車試驗計劃的目的是為市民提供多一個找換手上多餘硬幣的渠道,方便市民,促進硬幣循環再用,符合環保原則,亦可減低鑄幣開支。目前難以評估會收回多少硬幣。試驗計劃為期2年,金管局會不時檢討計劃的成效。」

-----------------

對於金管局願意推行活化硬幣使用的計劃,小記感到相當欣喜,遺憾當局無提出最重要的數據估計供大眾參考,促進民間就此議題的討論。可以明確見到,對比起外國(如美加兩國)在推行計劃時會有大量數據湧現分析利弊,本港仍只以「方便市民」作為推動計劃的基礎,實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而按樹仁大學《說・在線》新聞網作的街訪,都找到不少支持「硬幣收集計劃」的聲音,可見這是項近年少見的官方「德政」。雖目前只購入兩輛貨車作試驗,惟仍希望當局可對此計劃加以重視,擴大計劃的規模令市民更易受惠。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想「左膠」變右?其實唔難!
Next article剪髮貴咗 工資加咗 日本通脹來了?
Econ記者網站新聞團隊(絕大部份時間其實得一個人主理)

留言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