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記者
Òscar Jordà、 Katharina Knoll、 Dmitry Kuvshinov、 Moritz Schularick同 Alan M. Taylor 嘅研究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 1870-2015顯示,金融海嘯後的實質利率水平,其實在歷史上並唔算特別低,例如在一戰、二戰及1970年代都先後錄得一段時期的負實質利率。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是個近年相當流行的另類經濟風險指標, 由三名學者Scott Baker、Nick Bloom及Steven Davis研發。
負責判定債券是否出現違約等「信貨事故」(Credit Event)的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在週五開會,要就委內瑞拉就一批11月2日到期的債券出現拖債不還的情況判定是否觸發了「信貨事故」。
不時會見到有人以「經濟學都唔作道德批判嘅」來述經濟學者無情感的形象,但其實呢個睇法唔太全面。
我相信大部份經濟學學生(特別是有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會知道由Milton Friedman早年的Positive Economics概念,大意是指經濟學作為一門實證科學,在推論時應客觀事實而本,集中處理「What is」的問題,而若「應唔應該」這類「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因為後者為Normative Economics的範疇。
問題是不少人會認為Positive Economics就完全代表著經濟學,這有點不太全面......
NYT專欄作者Aaron Carroll的文章《Don’t Nudge Me: The Limit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n Medicine
》值得一睇。
文中講述將Nudge方法用在病人身上不一定有效,例如一個新研究試驗為心臟病人提供電子藥箱,用以提醒病人食藥,而準時食藥的病人更可以參加大抽獎,而唔食藥的話又會通知親朋鼓勵他食藥,這個Nudge可謂萬無一失吧......結果是這個Nudge並不見效。
請記住,好多時Nudge的方法並不一定有效,而行為經濟學的重點正是透過嚴謹的實證研究,以分辨出那些方法是有效,與及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
FT報道指,PDVSA要在上週五為一批2020年到期的債券,向持債人發放一期總值8.42億美元的還款。但由於這批債券不同其他,沒有容許常見的30日不違約寬限期,令該油企要更緊急償這筆款項。
經濟學
信息不對稱與Moral Hazard
之前討論過有關George Akerlof的經典信息不對稱理論 --- Lemon Market,今次就講另一個信息不對稱理論 --- Moral Hazard。
聯儲局加息減息機制—IOER與ONRRP
聯儲局嘅利率調控政策,背後到底係點運作? 其實新機制下,加息減息唔再係靠教科書講嘅公開市場操作,而係靠控制儲備利息(IOER)。本文會詳細解釋呢個新機制下嘅運作方法同聯儲局所遇到嘅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