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記者
之前篇《經濟學實證:買樓好過炒股》收到唔少讀者嘅回應,當中包括對研究的質疑,例如認為研究沒有足夠考慮到買樓同買股票嘅分別。我希望係今次呢篇文章,就補充一下研究入面有關兩個回報率的可信性,及幾位學者對結果進行過的核實程序。
今個週未(1月5日至7日)係Ameriacn Economics Association(AEA)的年度大會,亦都係年內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生在美國搵工的大會。如果你地唔知道,個情況係每年在美國需要請新人的經濟系都會在AEA年會期間,開設面試櫃台與應屆畢業博士生進行面試、傾下他們的畢業或搵工論文。正常而言,這個年會可能判定經濟學者的職業生涯路向,因為對不少經濟學者而言,這年會是他們唯一搵到名校教職的機會。
買樓好過炒股這個結論,是來自新研究《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 1870-2015》嚴謹地整理出的各項實質投資回報數據。
Òscar Jordà、 Katharina Knoll、 Dmitry Kuvshinov、 Moritz Schularick同 Alan M. Taylor 嘅研究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 1870-2015顯示,金融海嘯後的實質利率水平,其實在歷史上並唔算特別低,例如在一戰、二戰及1970年代都先後錄得一段時期的負實質利率。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是個近年相當流行的另類經濟風險指標, 由三名學者Scott Baker、Nick Bloom及Steven Davis研發。
經濟學
聯儲局加息減息機制—IOER與ONRRP
聯儲局嘅利率調控政策,背後到底係點運作? 其實新機制下,加息減息唔再係靠教科書講嘅公開市場操作,而係靠控制儲備利息(IOER)。本文會詳細解釋呢個新機制下嘅運作方法同聯儲局所遇到嘅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