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嘅PPI我其實覺得好有趣,其中一個有趣嘅原因係美國傳媒都有時似係對現時BLS(勞工統計局)嘅PPI編制方法唔太理解,例如之前講過佢地錯誤地堅持PPI係「批發物價」(Wholesale prices)嘅指數;呢啲誤解有時會令佢地對數據嘅解讀有偏差,特別係當數據好搶眼嘅時間。
7月PPI嘅數字就相當搶眼,PPI-Final Demand 就按月錄得0.9%先幅,仲帶到按年升幅急升至3.3%。
通脹數字一高,我地就即刻大叫「關稅!」 本能黎嘅,例如我首先都係咁諗。
例如最搶眼嘅一個細項,係新鮮蔬菜及乾菜(Fresh and Dry Vegetables),一個月升左38.9%,吸引到唔少傳媒報道。(其實去BLS網站睇細項,可以見到只係新鮮蔬菜帶動嘅升幅,一個月升左50%,但新聞就係睇新聞稿寫,快好多啊。)
但如果話關稅令入口價格高左,所以蔬菜嘅PPI急升就要小心啲啦,因為要首先記住一個重點,就係PPI係唔計入口嘅。
PPI就係用黎量度本土生產商賣出產品服務時所收取嘅價格(所以叫做Producer Price Index,計Producers收嘅prices;呢個概念遠遠準確同有用過咩批發價格),所以只計本土製造嘅野嘅價錢,入口價格係唔會直接計入嘅。
因此,係唔可以直接話因為關稅令入口蔬菜價格上蔬菜嘅PPI-FD,似係一個相對較難入口半成品再加少少工就賣嘅一個產品,入口價格嘅直接影響。
咁仲可唔可以用關稅黎解釋呢?
咁當然都可以。例如我就問左BLS,佢地PPI部門嘅經濟師就話,雖然PPI唔直接計入口價格,但理論上本土價格都會因為入口價格隨關稅上升,因為本土生產商喺入口商品價格上升嘅前提下,提高價格而無損競爭力嘅空間理論上大左,跟隨加價嘅機會亦上升左。呢個係BLS對關稅同PPI關係嘅一個主要睇法,喺佢地嘅FAQ都可以見到。
咁當然,關稅令生產者收取嘅價格上升另一個可能性,就係入口成本上升。呢個解釋比較簡單易明,原材料貴左,咁就有動力轉嫁成本俾買家。如果入口嘅原材料,之後生產商將件產品加會價,呢個種價格上升PPI係計嘅。
另一個可以睇到關稅轉嫁效果嘅PPI-FD數字,就係所謂嘅trade services(交易服務)。PPI計所謂嘅交易服務,就係零售商同批發商人「提供服務時收錢」;咁即係咩?就係批發同零售商所收到嘅利潤(Margins)。
係呢個margins計嘅就係買入件貨物再賣出中間所賺嘅差價。當一個零售商入口一件產品(當係一件衫啦),呢件衫如果個入口總值因為有關稅而高左,而如果個零售價又不變嘅話,咁個利潤就會細左;但如果隨著關稅增加而加價,理論上會見到嘅就係利潤不變甚至上升。
而喺7月份報告就係見到呢類利潤上升,例如用Final Demand Trade Services 呢個總類睇,按有2%嘅升幅。
其實你再分開啲細項,例如汽車零售就有4.8%嘅按月升幅、電視及影視設備零售都見到按月3.8%嘅升幅;機械及車輛批發就見到有6.7%升幅、食品及酒精飲品批發都升左6.7%(呢個就真係批發價格啦)。
當然,呢啲批發零售利潤用一個月睇係比較波動嘅,有唔少升得多嘅上一個月都見負嘅;同時亦唔係話所有行業都受關稅影響咁大嘅,呢個需要進一步分析。但作為一個整體論說,話零售批發商好願意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再重申,唔一定係個人消費,亦可以係企業或政府甚至出口)。
本網內容全數由Patreon嘅讀者贊助
如果你都鐘意我地嘅文章,可以考慮成為我地最新嘅Sponsor !
想睇到我地最新嘅文章,可以去Telegram follow 我地 詳見《Econ記者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