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MIT)的Centr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副主管Jim Rice 近日一個研究指出,雖然近年不少美國企業(甚至奧巴馬)都重申,要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原來,實際上「講得出做得到」的企業,其實唔多。
美國企業將旗下產品由「中國製造」變會 “Made in USA”,業界會稱之為”Reshoring”,亦即是「離岸生產」(Off-Shoring)的相反。近年人民幣升值加上中國工人工資急升,都令將外判到中國生產的利益大減,加上美國國內近年失業高企,不論對政客或是企業,高呼「支持振興Made in USA」都會是句吸引的口號。所以近年多間美國企業,包括通用電氣、Apple、惠而浦等在內都曾宣布會將廠房搬回美國本土。但Rice所做的研究就發現大多數企業都無實際推行相關計劃。
當日Motorola同Google推出手機Moto X時,就打著「本土製造」旗號,但上圖這個在Texas的廠房,今年底就會關閉,營運為時不過一年多。
研究追蹤過去7年,50間公布過會進行Reshoring計劃,發現因而新建的廠房多數集中在幾個地區及行業,而不同行業的目標都不同。部份行業將廠房搬回美國是為了增加對美國本土市場的供應及服務質素,但並無關閉在外地的廠房。部份科技電子巨企如Apple 及Google雖然都有在本土開廠房,但其主要營運及業務都係在國際其他地方,所以Rice 認為技術上,它們Reshoring的傾向並不明顯。所以研究認為,一般分析認為的新興市場成本急升,所以美企要搬回本土生產的理論,其實未有證據支持。反而研究認為,個別行業可能因為近年跨國運輸成本上漲而要另找生產地方以減輕成本,或是希望分散生產地點以降風險等解釋,或更能解釋這個所謂的「Reshoring現象」。
而政客好喜歡講支持Reshoring,以鼓勵本土就業,負責這研究學者Rice 在接受Financial Times 訪問時就指出:「這些計劃所聘請的人數,相對整個勞動市場,簡直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