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儲銀行的資深經濟學者Bianca De Paoli,在該行博客Liberty Street Economics中,提出金融市場風險及不明朗因素,可以令經濟體內的人儲蓄需求上升。由於自然利率是由經濟體中的儲蓄及投資理論上相交的均衡點決定,假若儲蓄增加為長期現象,理論上將會壓低經濟內的的均衡利率(亦即自然利率)。
NYT專欄作者Aaron Carroll的文章《Don’t Nudge Me: The Limit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n Medicine
》值得一睇。
文中講述將Nudge方法用在病人身上不一定有效,例如一個新研究試驗為心臟病人提供電子藥箱,用以提醒病人食藥,而準時食藥的病人更可以參加大抽獎,而唔食藥的話又會通知親朋鼓勵他食藥,這個Nudge可謂萬無一失吧......結果是這個Nudge並不見效。
請記住,好多時Nudge的方法並不一定有效,而行為經濟學的重點正是透過嚴謹的實證研究,以分辨出那些方法是有效,與及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
歐債危機之後經濟學者學識左銀行體系同政府財政,可以係危機時形成一個累鬥累嘅惡性偱環。即係,銀行體系出現問題時,可能會拖累國家財政穩定;而國家財政不穩又可能反過黎令銀行體系受到更大嘅衝擊。
早前ECB就刊出一篇論文《Managing the sovereign-bank nexus》詳細論述呢個累鬥累偱環,據七位合著嘅經濟學者嘅整理,銀行同財政之間嘅惡性偱環可以歸納為三條風險傳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