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QZ報道,丹麥財政部正倡議新政鼓勵國民多用電子交易,容許餐廳、汽油站及服裝店等店鋪不再接受顧客使用現金付款。(丹麥講故佬指出,超市不包括在內。)
財政部認為,這做法可以令商鋪更易做生意,及促進全國經濟。這說法從何而來?
根據丹麥財政部長,因為店鋪有不時存放大量現金同時,店主往往亦要設置大量防盜設備,加上現金找續浪費店員時間,及處理現金的行政成本(如存錢入銀行),加起來使用現金的成本不少。
這看來有點好笑,但按QZ引述一份2013年McKinsey 發表的研究指,使用現金對社會的成本實非微不足道。以較極端例子俄羅斯計,社會成本的比例估計可達該國GDP 1.1%水平。
所謂的社會成本主要包括銀行處理現金的行政費用,亦包括政府及銀行進行的防偽,甚至印製(或鑄造)現金的成本,我們一方面可以講這筆錢在完全無現金的(平行)時空,是可以完全節省的,但較實際的看法,是比較俄羅斯這現金量較多的國度,與「正常」國家如美國的比較。從圖中可見,成本差距仍達0.5%GDP。
另外該研究又指,使用現金的比例愈高,該地區的黑市商業交易愈多。做過生意的都會知,現金生意在報稅方面比較「靈活」。另外,目前不少非法商業活動(如召妓、犯毒等)在零售層面仍是以現金交易為主,如果現金的流通量大減,有論者認為可能有令犯法活動減少之效。(按:本網記者對此說法不太同意)
到底丹麥這個「實驗」成果如何,仍先要該國成功立法才能試驗,要如過新政獲通過,最快2016年一月可推行,屆時再行觀察。
另一方面,香港金管局又如何看待現鈔未來路向的問題呢? 我早幾天在信報看到這段報道: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過去十幾年,港元鈔票的流通金額及每年印鈔張數持續增加,預期未來港元鈔票的需求仍會繼續增加。他說︰「過去十幾年來電子貨幣愈來愈普遍是不爭的事實,用信用卡、八達通,減少很多硬幣的需求。隨着經濟增長,遊客增加……有些遊客是不會重複的,新來的遊客換了港幣一千幾百, (將港幣) 帶走不回來,所以我們預期需求還會增加。」
雖然陳德霖事實上無這樣說,但如果「旅客不停帶走鈔票」成了我們增發現鈔的主因,相對丹麥的實驗,我們的「鈔票政策」都頗…..應該說「實際」、「務實」? 或是欠「前瞻」及「實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