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真係可以預防衰退?
點解宏觀經濟學者同央行官員對「減息」嘅效用咁有信心,覺得「及早減息」就可以「預防衰退」?
Byron (曾國平,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今次同Econ記者訪談入面就解釋減息抗衰退嘅幾個渠道。
報道經濟學術嘅獨立記者網誌
點解宏觀經濟學者同央行官員對「減息」嘅效用咁有信心,覺得「及早減息」就可以「預防衰退」?
Byron (曾國平,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今次同Econ記者訪談入面就解釋減息抗衰退嘅幾個渠道。
Phillips Curve唔似以前咁斜,算係現時學界一個小共識,不過好多學者都疑問呢個情況係咪短期現象,甚至可能只係統計方法上嘅遺漏。
歐債危機之後經濟學者學識左銀行體系同政府財政,可以係危機時形成一個累鬥累嘅惡性偱環。即係,銀行體系出現問題時,可能會拖累國家財政穩定;而國家財政不穩又可能反過黎令銀行體系受到更大嘅衝擊。
早前ECB就刊出一篇論文《Managing the sovereign-bank nexus》詳細論述呢個累鬥累偱環,據七位合著嘅經濟學者嘅整理,銀行同財政之間嘅惡性偱環可以歸納為三條風險傳播渠道。
Hysteresis即係「衰退後遺症」;歐美經濟係金融海嘯後增長明顯無法回到衰退前嘅增長趨勢,呢個情況係各地經濟嘅歷史,係例外定係常態呢?本文就總結IMF前首席經濟師Olivier Blanchard同Econ記嘅專訪內容,同佢幾年前一篇研究論文,睇下宏觀經濟學術對衰退後遺症嘅解釋。
一個有趣嘅方案,就係不如將QE 設計到經濟效應同減息差唔多,然後將QE 當利率政策咁用;呢個就係Peterson Institute嘅學者Joseph Gagnon 同Brain Sack 合著一個頗創新嘅政策建議。
QE即係Quantitative Easing 嘅簡稱,中文就譯作量化寬鬆(量寬)。 自金融海嘯後, 多個央行減息去到零息下限,即係名義利率唔可以低過零太多,否則會迫使銀行同居民持有現金,令貨幣政策傳遞失效。所以央行改用利率之外嘅工具黎調控經濟,而QE就係其中之一。
Market Monetarism (譯為市場為本嘅貨幣主義)係自金融海嘯後係經濟學網上討論中,相當流行嘅一個宏觀經濟學術分析框架。就正如佢嘅名稱所述,Market Monetarism係建基於主流嘅Monetarism,但加入較金融市場訊息作為政策指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