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來年其中一個最受議論的經濟課題,就是美國甚至全球經濟是否有機會重回二戰後的增長速度。如果你對此課題有興趣,你必需要識得Robert J.Gordon這個名字,因為他正是這個討論浪潮的始作俑者!

  

Gordon早在2000年2003年就先後發文,以實際數據及理論層面解釋美國在1940年代至70年代的高速增長,可能未能持續,主因正是美國的生產力開始下降,而所謂的「新經濟」根本無力支撐生產力高增長。及後在2011年Tyler Cowen出版一本小書《The Great Stagnation》,成功將有關討論帶到學術以外人士的討論中。

多年來一眾經濟學者就這課題議論紛紛,更衍生出多個新的題目,例如:

1)未來科技對生產力影響(相關的大眾書目包括Tyler Cowen的《Average is Over》、Andrew McAfee與Erik Brynjolfsson合著的《The Second Machine Age》),論者在這個題目上最大的爭論是科技發展愈來愈快,是否等同勞動生產力愈高? 而機械又會否直接取代人類,令生產力及收入出現兩極化現象,進而出現貧者愈貧、有機械人者愈富?

2)Larry Summers的Secular Stagnation理論(又譯恒滯理論)。Summers採用Gordon的生產力增長下降,令高增長不再的前設,推論目前宏觀經濟的自然利率愈來愈低,這令經濟可能長期需要經濟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增長,而在自然利率過低的前提下,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可能被零息下限限制,所以政府可能有需要多作基建,一方面作為財政刺激政策,另方面盡量提高生產力。


但何解要提及Robert Gordon呢? 原因之一是他剛出版新書《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而此書為近期經濟學界最關注的書目!

此書的題目,正是上述的美國高增長年代早已完結。


從上圖可以見到,所謂的戰後高增長可能並非常態,只是當時的新科技對大眾生活及生產模式有革命性改善,才可出現這般高的增長。但這樣高的生產力增長,Gordon相信難以再現。

原因是甚麼? 大家可以在以下這個新聞片中看到Gordon教授親自解釋:

簡單而言,Gordon問的是這一個問題:

「如果抽水馬桶、冷氣空調、自來水、雪櫃這批戰後普及的科技一下子消失在你的生活中,你的日子會有甚麼變化? 再想想如果你的生活沒有了Facebook、手提電話、手提電腦等70年代後普及的發明,生活模式的變化又是怎樣?」

而Gordon的答案正是前者的影響遠較後者嚴重。

如果你對Gordon的看法,或這個問題有興趣,毫無疑問Gordon這本《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是現時必睇的一本書。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The Big Short》內容真唔真? — 前聯儲局副主席、導演及主角齊探討
Next article墳場經濟學:墳場「層壓式經營」 破產乃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