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同大家介紹一隻金融產品,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件金融工具不單會改變銀行及金融界,同時更可能成為下次金融危機的Trigger(觸發點)。請記住這個名- Coco Bonds,全名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 。

其實Coco Bonds 本身唔算是新發明,佢只係其中一種Convertible Bonds(可換股債),但多左某些「轉換前要必要達成的條件」。例如當公司股價去到某一水平,或者公司的某些營運指標(如負債率)到左某水平,持債人就要將手上的債轉成股份啦。這些都不是新奇事。但自從2009年Lloyds Banking Group用Coco Bonds作其提升資本水平(Capital Ratio)之用後,事情就不再一樣啦。

先解釋一下,銀行Coco Bonds的用法同其他非銀行公司唔同,重點在於其「轉換前要必要達成的條件」(Trigger Events)主要是銀行本身的Capital Ratio(準確啲係Tier 1 Capital Ratio)。例如當年Lloyds的條件就是當其Capital Ratio低於5%,所有Coco Bonds就會自動變成股票的。

Via Flickr CC/ Photo by carnagenyc
Via Flickr CC/ Photo by carnagenyc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其本身有Bail-in的功能。所謂Bail-in,故名思義就是Bail-out的相反。在金融海嘯期間,就是因為銀行業整體負債過多,當其手上的資產(例如當年大量的按揭相關借貸)大幅貶值時,便出現Insolvency (資不抵債)的問題。當時歐美政府的處理方法就是Bail-out銀行,即向銀行大量注入資金,令不少大型銀行可免於倒閉。但問題是這樣是將納稅人的錢投入銀行,不但做成too big to fail 問題,亦令人民對政府不滿,出現「政府向富人輸送利益」的指控。

Coco Bonds就可以解決這政治困局,因為若再出現經濟危機令銀行手上資產價值大跌時,銀行的Capital Ratio會大跌,觸發Coco Bonds的轉換條件。這樣銀行的負債(即Coco Bonds)減少的同時,其資本(亦即其Equity, 股本)亦會上升,不單可減低資不抵債出現的機會,更可減低觸發大眾對銀行出現信心危機的機會。

而更大的好處是在有Bail-in 的前提下(即銀行股票持有人先承受了部份損失),政府要推行Bail-out時面對的政治壓力亦會較細。

近年Coco Bonds的發行量/FT Video 截圖
近年Coco Bonds的發行量/FT Video 截圖

由於Coco Bonds可為銀行及各國政府帶來以上好處,令不少大型銀行都開始以這方法融資。特別是今年歐央行會為區內主要銀行進行Stress Test(壓力測試),令以Coco Bonds作增加「資本」這方法在歐洲的銀行間更加受歡迎。

另外Basel III的監管條例列明,Coco Bonds可以計算在Additional Tier-1 Capital (都係Tier 1 capital,不過唔係Core Tier-1 Capital)之內,亦間接鼓勵銀行更積極發行Coco Bonds。

而另一方面,由於Coco Bonds的債息較高(常有5至6厘),亦令投資者相當喜歡,達成Win-win的局面。

Financial Times就指出,Coco Bonds可能會成為下次金融危機的禍心!首先,Coco Bonds的實質結構其實頗複雜,而且不同銀行發行亦會有不同條款,例如有些會分發定額票息,但有些則只有銀行隨意發放的利息(Discretionary Interest Payment),不是全部一樣。而更重要的是部份Coco Bonds的Trigger條款不單會令債變股,部份更可以令股變「一無所有」!

更大的問題,是當市場上有過多的Coco Bonds時,好易引發Death Spiral(死亡循環),當大跌市出現將觸發Coco Bonds債變股,但這樣下來投資者就要開始承受更大的損失(本來持債權,銀行一日違約,理論上仍無大損失,但變成股權則會馬上錄得損失)。而如果投資者又同時大量沽售這批股份,供應大增勢會令跌幅加劇,更甚至可觸發對銀行的信心危機。

FT指目前有約兩成Coco Bonds投資者為私人客,隨着Coco Bonds更普及料該比例會進一步上升,而這批投資者若不明白Coco Bonds的風險,類似本港迷債的問題又可能出現。英倫銀行去年底的金融風險報告就指,「投資者對Coco Bonds 的轉換風險了解不足。」

加上近年Hedge Fund都開始增加對Coco Bonds市場的投資,近月可以以Credit Default Swap 的方式投資,增加Leverage(槓桿),又變相令相關風險更複雜。

而由學者Tobias Berg 及Christoph Kaserer的研究更指,若銀行依靠Coco Bonds作資本來源,將令銀行的投資風險增加!因為對於銀行來說,投資失利輸左錢後,將有大量Coco Bonds持有人為其包底,這將令其對高風險投資的胃納提高。

總的來說,Coco Bonds最大的潛在問題是投資者對其了解不足,而銀行又無動機令大眾明白當中風險。所以請讀者記住這個名,Coco Bonds, 更重要是買之前要三思!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IMF:「西班牙經濟見底確定! 」
Next article統計局講你知英國嫖妓價格~
Econ記者網站新聞團隊(絕大部份時間其實得一個人主理)

4 COMMENTS

  1. 多謝分享,這文章深入淺出,看完后明白了很多。原來我打算買入一只匯豐類似的債券,但就是不明白它为何如此高息,看完你的文章就全完明白了!

留言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