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首,我想先問大家一條問題: 

香港最新的失業率數字是幾多? 

A) 3.2 

B) 3.3 

C) 3.4 

D) 3.5 

 

唔好Google住!俾10秒自己諗下,到底你上次留意香港失業率數字是幾時。 

 

————– 

誠言,就算本人亦覺得這是一條一百萬的題目,因我通常只會在RTHK的即時新聞看到這數字的報道,報紙入面…..財經版唔係好覺有報道,咁更不用想在Facebook上可以看到這個數字。而看完,「哦」一聲,然後便唔再記得囉。反而美國失業率我就記得,財經新聞有報啊! 

 

咁點解……報美國的 都唔報本土的呢? 

Come on! 我諗你唔洗問一個財經記者,就算問你媽媽都識得答你:「你幾時見過香港失業率Move到個Market啊?」 

財經,睇過名都知係馬經同波經啲Fd﹙「經」字唔是等如「經濟」,你知道的,對吧?﹚,失業率作為一則對「投資」一點影響力都無的新聞,某程度上「出已經好俾面」,故好多時都轉到平常較少處理經濟數據的港聞版做。我個人對此是明白的,因為在「財經版經濟學」上看來,這是合理的選擇。而係港聞版,通常的做法就一定係找一位「經濟學者」問一句bite,然後抄抄抄,收工(例子)。

但要問的是,這又是否解析香港經濟的數據,有無問題? 

———— 

個人認為,不了解本港經濟數字,是不了解香港經濟的一個反映。而不了解本港經濟,就會令港人變成易受政府或個別政黨的廢話主導,進而出現的問題,是令社會內的經濟討論有時去錯重點。 

這,可是極度危險的,特別是在現下的香港。 

 

當社會大眾對經濟實況印象模糊,有人就會講香港正處全民就業,似是大家都有美好的就業環境般。 

當社會大眾對經濟實況印象模糊,政府就可以隨意以扶貧為由,推各種政策進行利益輸送。 

當社會大眾對經濟實況印象模糊,討論財政政策時,往往淪為政治角力,消除異己的場地。 

———– 

 

當然,亦有人會同我講,香港人不了解本地失業率不是問題吧,就像大部分紐約人都不會知道紐約的失業率是多少啦,香港只是個城市,要知就知中國的失業率就好了(雖然我相信你不知這個數字的機會更大)。

這番話,我不認同合理。說句實話吧,大家真的當香港只是中國內一個普通城市嗎?

先不說這看法到底算不算放棄「一國兩制」。我就常常問自己,努力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出自己的獨有性,為何新加坡能香港不能?又會是甚麼樣的領導人,會想香港變成廣西,而不是瑞士? 

我不甘心。 

____________ 

當上了財記一段日子了,我開始相信事情是時候有一點改變啦。

 

感謝容總為我提供一個平台,給予小人一個輔仁特約經濟記者的名份,去實踐我的想法,努力為本港的政經討論消去一些盲點。未來我會在輔仁作多方面的經濟報道,建立幾個不定期的欄目。目前的構想是三條腿走路﹙!?﹚:

一,就本港的經濟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報道,希望鞏令令讀者對本土經濟有更多了解。誠言本人實非香港經濟專家,故希望可以廣邀學者與讀者提供分析協助,請多多賜教。 

二,我將與大家分世界經濟新聞,既為令讀者對外圍大勢有較多了解,亦令大家可多以國外經驗對比本港經濟發展如何走錯路。 

 三,我會為為大家介紹較新而又與本土議題有關連的經濟學研究,及學者專訪。事實上,香港人對經濟學的了解表面,特別是新聞報道常輕視經濟學之用,往往是上述問題形成的主因。不難發現,市民皆自行解讀經濟現象,各自修行下,結果令經濟討論變得表面及意式形態無可避免,可能一點真正專業的意見會有幫助。 

——— 

此文的用意,一為決志,二為招同路。

決志,是我對將來的自己作的Commitment Strategy, 以防我日後縮沙。招同路,則因為這是一個龐大而難度極高的項目,一個人不知可以走多久,要大家多多進言及提供資訊。

事實上我只是位普通的財記而非經濟學者,往後的分析報道「肯肯定」會有錯有漏,先請見諒。 亦希望藉此機會,請各界有識之仕為往後的文章多賜教,令此系列可日益改進。 

————- 

 

聯絡方法: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是在我的Facebook專頁留言。當然,大家過往常用的向容總Facebook投訴及在輔仁網炮轟,亦為方法之一。(對吧,容總?)

--------------

PS. 剛寫好文章,我看到我在《經濟3.0》的專頁上對徐家健教授的留言得到回復: 

Image

雖然這回復同本文同這件事完全唔關事,但我好像覺得有點啟示。

 

訂閱本網免費嘅Substack Newsletter,就可以不定期收到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Econ記者亦新設 Discord Server 去講無謂嘢同埋玩食字.....

留言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