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唔太明白何解大眾會覺得經濟學者是一群甚麼「冷血、自私、奸詐的人」,當然有時金融從業員的確有以上特質,問題是不少金融從業員(特別是上一兩代)根本不是經濟學人…不少人只是在銀行任職,邊做邊學,經濟學就會基本的可以了,甚麼創新研究?未看過。

所以,大家不停觀察某一群「冷血、自私、奸詐的人」,你當然只會得出「他們是冷血、自私、奸詐」的結論,只是經濟學者不知怎的被拖下水來…


說了一堆開場白,想說的是不少經濟學者說到底都是一群Nerd(某程度就是一郡知識水平極高的宅男)。我這樣說是因為實在看過太多無甚大意義,但旨在令行內人一笑的「無聊研究」,今日給你們一個例子。

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幾位研究Daniel R. FeenbergIna GanguliPatrick Gaule及 Jonathan Gruber,在NBER的工作論文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發表一份新研究,研究的對象正是這個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其實每個星期NBER都會發放平均25份新的工作論文,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NBER主頁申請每周收取一份名為”New This Week” 的電郵,然後每個星期一就會收到電郵,詳列該週新發佈的NBER工作論文(見下圖)。研究員在論文《It’s Good to be First: Order Bias in Reading and Citing NBER Working Papers》中就問:「唔知排第一名的研究,是否會多些人看?」

 
按NBER的公佈,所有係 “New this week” 的研究排名都是隨機的。首先由研究員提交論文,然後職員會檢查論文「有否足夠的citation」、「研究員的利益申報是否完整」、「論文是否從未公開發表過」等因素,故不少論文要發還作者解釋部份問題,之後就等該學者得閒再解決相關問題,再向NBER重交。然後達成所有條件的論文,就會順這個次序公佈,及登上New this Week 電郵。

研究員認為在這個設定下,電郵內的發佈排名可以說是完全隨機,這提供一個良好的實驗場地。研究以簡單的Regression 分析,發現平均而言排於電郵首位的研究,被點擊的次數高於其他33%,而被下載次數亦高30%,而在未來兩年內被其他研究引述的次數亦會高27%。而研究亦發現,排第二或其他排名,甚至係排第尾雖有個別效應,但效果並不顯著。

點解會有這個效果?一個解釋就是排頭位真係有優勢,在學術上所謂的Primacy Effect。例如有研究指出,在選票上排頭位的一號候選人人是會有較大的優勢,得票率會較高,所以這情況可能同樣出現在學術研究的發佈排名上。

另一個潛在解釋,是不少New This week 電郵訂戶是非學術人,所以排先就睇先。研究驗證的方法,是只觀察收信電郵的最尾為「.edu」人士的行為,因為通常只有研究員、教授及學生會以學校電郵,但結果發現排頭位的研究論文,仍然會有高26%的點擊次數,而被下載次數亦高23%,似乎就連學術人都是受Primacy Effect 影響。所以研究結論係,Primary Effect是存在的,還會在經濟學界內發生。

你見啦,這份研究好認真的做到一個……唔太特別的結論……我想講的就是,這只是一個圍內人可能覺得好有趣的研究,或甚做來只為其他經濟學者一笑。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強烈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follow 我地。
Econ記者亦正研發Substack Newsletter,不定期向各位發送我地嘅經濟學術及經濟時事討論文章。
Previous article丹麥力推電子交易 倡議商店可拒收現金
Next article英國「非現金交易」超過五成

留言區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