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這本書,絕對是本年度最搶眼的經濟學書藉,更是所有「經濟學能」(Econ-Nerd)的朋友最多討論的書本之一。當然,本港普通讀者未必能感受到有這本書所帶來的震撼,但只要你有Search下這本書的Review,相信單是英美主流媒體所寫的都可以睇幾日(相對上,本港有關這書的評論就……)。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封面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封面

 

此書主要探討經濟發展是否真的能在Long-run(長綫)解決貧富懸殊及收入不均問題,這是對近四五十年來,不論經濟學及政界都提倡的Trickle-down Effect(滴漏效應)的挑戰。Trickle-down Effect的大意是資本主義帶來的增長,長遠可以令所有人得益這樣的論調。這理論源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imon Kuznets於1950年提出的Kuznets Curve,該理論指出從實證經驗可見,Income per Capita (人均收入)上升,最初可能會令貧富懸殊增加,但最終都會令貧富懸殊減少的。

Kuznets Curve/ Via Wiki Common

 

但《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就對此理論提出質疑,更以數據指出Kuznets的論證只是基於二戰後的數據,這樣就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二次大戰中有大量的經濟資產受破壞,更重要的是原來的大財主都在戰爭中失去大量資產,令富人(有大量Capital,即資本或財富)人與一般人的資本差距大大減少,就是在這種情況才會出現「長遠人均收入增長會減少貧富懸殊」的結論。

當然這本書最值錢的地方,不單是其理論層面,而是因為作者Thomas Piketty多年的學術研究成功重估歐美多國近200多年的財富及收入分布數據,指出貧富不均可能才是常態。更重要的是,若資本回報(即從如例如土地、樓、機械甚至金融資產等資產成帶來的回報)高於整體經濟增長,長遠而言會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Piketty就指有很大機會這情況已於近30年出現在已發展國家中!

Thomas Piketty / via wiki common
Thomas Piketty / via wiki common

這論述在美國得大受歡迎,因為美國自金融海嘯後大量政策都是以「救銀行,救金融」為主調,不少美國人都認為政府是只顧富人的利益,而無視大眾民生所面對的問題。結果這書於美國一出,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帶出更多有關貧富不均的討論。﹙至於點解香港無同樣的討論?無咩人又窮又睇英文書而又會寫文掛?﹚

問題是,上週五Financial Times的Economic Editor Chris Giles就寫左一篇長文,講述佢在細心檢查Piketty 用的Database時,發現的大量錯誤,更直指這些問題可以拖垮其貧富懸殊正長遠會上升的推論!

事緣Piketty在此書出版的同時,就將其所用的數據放上網予大眾使用, Chris Giles就細心地整理當中數據,發現當中有不少問題,包括出現「數據無中生有」、「入錯數」、「數字無列明Source」等情況。我們可以詳細看其中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Piketty有入錯數的問題。例如Giles找到其中一個原Source,由Waldenstrom做的數據指Sweden(瑞典)於1920年的,最富有10%及1%的人之財富佔所有財富的佔比,分別是91.69%及51.51%,但在Piketty的數據中就變成了87.7%及53.8%。

另外,在計算英國1810及1870年最富有10%及1%人的財富佔比時,他假設最富有10%的財富佔比,是最富1%的佔比加28個百份點,但Giles指有關假設的原因,實際上在書中及數據中都全無交代的!最後要Giles到Piketty用的數據之來源論文才能找出假設的來源。他更發現不少數據,例如美國1910至1950年的最富有10%及1%人的財富佔比數字,其實純為Piketty的推算,並無任何來源依據,但同時Piketty又無為推算的方法作解釋,所以Giles指數據是「無中生有」(Constructed Data)的。

這只為部份較為易明白的指控,而Giles將所有問題都「調整」過來,就「發現」Piketty的論述可能「站不住腳」。例如Giles將英國的數據重新整理後,得出下圖的對比。藍綫為Piketty的數據,紅綫則為Giles重組後的原數據,這樣可見Piketty提出,最富有10%及1%人財富佔比由1970年代開始回升的論述「並無實質根據」。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consistent evidence of any upward trend in wealth inequality of the top 1 per cent.”

而Giles更將所有Piketty引用的Source所提出的數字放在一幅圖(下方上圖)中,跟Piketty的圖(下方下圖)作對比,直指數據並無「證實」Piketty的論述。

“There is no obvious upward trend. The conclusions of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do not appear to be backed by the book’s own sources”

Piketty在FT的「查詢」後,馬上回覆指自己絕無做假的意圖,否則不會將整個數據庫公開,但同時又指「毫無疑問我的歴史數據有可改進的地方,而我(Piketty)未來亦會改善有關數據。」但就指「如果改善數據後,結論出現大幅的更變,我會相當震驚。」意指自己仍堅持其近年貧富懸殊大升的論說。

----------

問題是,這樣被傳媒批評數據出錯,是咪等於這本書可以唔使再睇?Not so Fast!

在報道出街後,大量有分量的經濟學者出來為Piketty護航,指有關的錯誤可能「無關痛癢」。

首先,美國新媒體Vox的經濟記者Matthew Yglesias就在Twitter上說,Giles其實無法推翻Piketty就法國數據的推論:

另一個出來說項的,是諾獎得主Paul Krugman。在其文章《Is Piketty All Wrong》中,就指Giles說貧富不均無上升是說不過去的。他直言美國的確收入不均增加幾乎可以所有量度方法中見到,除非最收入人仕的儲蓄低過窮人,否則貧富懸殊是必然出現的情況。他直指Giles係「Proving too much」。

當然,有讀經濟文章的朋友可能都知Krugman近年相當堅持貧富懸殊正急速上升,而且這與更學術派別爭論有關,故不少人都會認為他「護航」是「別有用心」。

好,那就看看較為立場較中性的經濟學者Justin Wolfers的看法。這位有名氣的宏觀經濟學者認為,Giles重整後的數據其實跟Piketty的本質上一致(They essentially agree),更指不少數據來源由於有資料不一致的問題,在學術研究時需要作判斷是常見的,而Giles只憑這就否決Piketty的論述的話,就同樣犯上武斷的問題。最後他更指今次FT只「質疑」其貧富不均的研究數據,但其實Piketty在收入不均的數據整理的研究亦同樣重要,故今次的「發現」不足令Piketty的所有理論完全被推翻。

不過,《經濟學人》網誌Free Exchange對今次事件的總結說得最好。他一方面讚揚Giles今次的「發現」做得相當漂亮(Impressive ),但同時又指出由於數據來源太多,需要作判斷整理無可厚非。

他又指今次事件並未推翻Piketty的理說,因為:1) 其推論仍有大量其他數據支持;2) Giles 與Piketty的數據分野其實不大;3) 如Piketty在回覆中指出,其他學者在此書推出後所公布的研究結果,都支持其論說的。

不過,Free Exchange指出重點,就是學術討論是一件事,公眾點睇又是另一件事。事實上,有關此書的討論一直不少為意識形態爭議,說到底Piketty某程度上是在告訴讀者應反思「資本主義」是否真的能確保人人都受益其中這問題,是在挑戰自由市場主義的。而當這種的「疑似丑聞」一出現,一般大眾不會理會學術準則的問題,只會人云亦云的說:「呢本書講啲野錯的!」

----------------

說到這,我想到早前某親共媒體對某大學民調的質疑,雖然最後不少討論清楚解釋,該民調的做法無大問題。但說到尾,這還重要嗎?

「個民調唔準的!係有人別有用心唱衰政府!」

The End


如果你覺得本網嘅文章有價值,建議大家係
Google News ;或 Patreon follow 我地
咁就可以最快咁睇到我地新刊登嘅文章。
Previous articleIMF:對港經濟政策滿意,惟金融親中招風險
Next articleIMF:「西班牙經濟見底確定! 」

4 COMMENT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